“少林CEO”方丈因挪用资产、私生活混乱,使得他被戒牒注销、名号除名。
为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可仍有人为他打抱不平,认为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一位百万网红更是仗义执言,却被网友扒了个底朝天。
没想到,该名网红竟然坐过牢!
这下玩脱了!
01.
登封市207国道旁的少林寺国际武术学院里,穿着迷彩服的学员正在烈日下踢腿。
展开剩余90%这座由释永信推动建立的武术基地,只是其商业版图的冰山一角。
在这位方丈的主导下,少林寺注册了近700个商标,从“少林功夫”到“少林素饼”,甚至连“少林七十二绝技”都成了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
“他确实把少林寺从深山古刹变成了国际品牌。”
曾在少林寺做过三年居士的张先生回忆,2010年前后,释永信带着武僧团在纽约时代广场表演,那是少林文化第一次以如此高调的方式亮相西方世界。
此后,柏林、东京、悉尼的少林文化中心相继落成,甚至有跨国企业想天价买断少林IP的独家使用权。
但在商业化的光环下,争议从未停歇。
香客李女士至今记得2023年的经历:“大雄宝殿前的‘发财香’标价1999元,僧人说烧了能保生意兴隆。
旁边的素斋馆更离谱,一盘香菇炒青菜要98元,服务员说这是‘加持过的法食’。”
更让她不适的是,功德箱旁的僧人脖子上挂着二维码,扫码时还会提醒“金额随缘但心诚则灵”。
2025年7月的官方通报中,少林寺管理处明确指出,释永信涉嫌“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而中国佛教协会的公告则直接点出其“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
尽管2015年的调查曾澄清“私生女”实为侄女和收养的弃婴,但此次官方的定性显然意味着新的证据出现。
“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商业化本身。”宗教研究学者王教授分析,“寺庙可以有产业,但方丈不能像CEO那样只算经济账。当1999元的香烛取代了一炷清香,当功德箱变成收银台,信仰就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
02.
鲁大魔是为自称“一年吃7000多包方便面”的创业者,原本和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关系,可不知道他是为了蹭流量还是真心为释永信辩护,竟然在视频里公然说:“人家把少林做成千亿IP,你们只会骂?有本事你上啊!”
他还批评网友“太在乎道德问题”,认为“能做事的人就该被宽容”。
这番言论起初确实吸引了不少流量,相关话题在某平台的阅读量迅速破亿。
但很快有人发现不对劲——这个教育别人“遵守规矩”的网红,自己就有案底。
网友深挖发现,鲁大魔曾因从黑客处购买公民信息并倒卖牟利,被判入狱三年。
出狱后,他与“听泉鉴宝”主播丁祥栩合作成立传媒公司,运营着200多个矩阵账号,主打“文物鉴定”和“创业导师”人设。
更讽刺的是,鲁大魔在视频里反复强调“不要纠结法律细节”,但他自己的公司就因“国博文物”的名称涉嫌蹭国家博物馆热度而被投诉。
有网友制作了对比图:左边是鲁大魔痛斥“网友太较真”,右边是他公司因侵权被起诉的判决书截图,配文“选择性守法”。
“这是典型的流量投机失败案例。”新媒体从业者林女士解释,“争议性言论确实能快速涨粉,但前提是自己屁股干净。鲁大魔错把‘标新立异’当成‘独到见解’,忘了互联网有记忆。”
数据显示,事件发酵后,鲁大魔相关账号的粉丝量暴跌30%,多个合作品牌宣布解约。
就在网络吵得不可开交时,少林寺却异常安静。
通往僧人居住区的路口拉起了警戒线,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对试图靠近的游客说:“内部整顿,谢绝参观。”
只有晨钟暮鼓依旧准时响起,在嵩山山谷间回荡。
这种沉默让人想起少林寺千年来的经历:它躲过了战火纷飞,见证了王朝更迭,无数高僧大德来来去去,唯有青砖灰瓦始终矗立。
“寺庙的生命力不在某个人,而在传承的规矩。”
释永信带来的商业化或许加速了少林的传播,但也稀释了它的精神内核。现在需要的是重新平衡。
平衡,恰恰是这场风波最值得深思的关键词。
当释永信计算着商标授权费的时候,是否忘了《百丈清规》里“一日不耕,一日不食”的祖训?
在郑州一家素菜馆里,墙上的标语耐人寻味:“可以素心,不可逐利。”
老板是位前僧人,他说:“真正的少林精神,不是拳脚功夫,而是知止有定。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才是最难的修行。”
这场由方丈和网红共同主演的闹剧,终会散去。
但它留下的追问不会消失: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我们到底该用什么尺度衡量价值?是IP的商业估值,还是内心的道德罗盘?
或许正如一位网友所说:“释永信和鲁大魔都很‘能干’,但他们最终证明了——能力永远不能替代底线。”
当少林寺的钟声再次响起,那声音仿佛在提醒每一个人:有些东西,比流量和财富更重要。比如规矩,比如敬畏,比如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守的本心。
信源:2025-03-12新浪网《听泉赏宝合伙人鲁大魔宣布退出互联网:重回科技行业创业》
信源:2025-03-12新浪网《听泉赏宝合伙人鲁大魔宣布退出互联网:重回科技行业创业》
发布于:安徽省广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