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97岁的李嘉诚,到底是活成了传奇,还是被困在自己织的那张金网里?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人在中国香港打拼几十年,从白手起家到搭起几百亿港币的商业帝国,到头来最担心的竟然不是身体,而是两个亲生儿子,一个太保守,一个太浪荡。这不是电视剧,是李嘉诚的真实日常。
他老大李泽钜,接班已经很多年,人送外号低调的大管家。这几年,长和系的投资动作你也能看出来,基本上没怎么出圈。不是买些稳妥的基建、能源,就是继续压注零售、港口,说白了就是守成有余,进攻不足。
这不是我瞎说,2023年长江实业的财报摆在那里:全年营收近920亿港币,看起来还行,但利润增长却只有1.4%,比起内地很多房地产企业的挣扎,这已经是稳健典范,但你拉个全球的对比就会发现,李泽钜主政下的长实,基本就是一台不出事但也不冒尖的老旧发动机。
展开剩余75%李嘉诚担不担心?当然担心。他骨子里是赌徒,早年炒地皮、炒股票、买英资资产,全是高风险博弈。他能容忍持盈保泰,但不代表他看得上无所作为。
至于李泽楷,这个名字一提,香港人都摇头。别说商界了,就连娱乐版都快把他当常客了。从王菲、梁洛施,到近几年频频出现在高端俱乐部和私人派对的豪门猎场,他身上那股挥金如土的劲头,简直是富二代教科书式范例。
他不是啥都不干。李泽楷也搞过科技投资,像PCCW(电讯盈科)当年号称要颠覆电信格局,还真在网络泡沫时期火了一阵。但这事后来怎么样?2022年PCCW全年营收还不到370亿港币,利润更是连10亿都没到。你说靠他撑起李家江山,恐怕他自己都心虚。
李嘉诚不是没试过调和。他甚至在2010年左右多次试图安排两兄弟共管长和,但据港媒《明报》2013年披露,兄弟俩在战略会议上的分歧已经到了当场拍桌的程度。一个坚持多元投资,一个只想抓住稳牌,根本谈不拢。老爷子最终只能做回裁判,继续亲自盯盘到高龄。
我昨天还翻了一下长实的董事名单,李泽钜名正言顺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但其他关键职位都还留有李嘉诚当年布下的老人班底。换句话说,老爷子虽然退了,但没完全退。你说这是不是种焦虑?
李嘉诚不是怕自己死了,是怕自己一死,这一整套体系就没了魂。
这几年香港富豪圈变天其实特别快。恒基地产的李兆基去世后,他儿子李家杰也接过班,但你看看恒基的走势,再也没有当年那种风头。新鸿基的郭炳湘、郭炳江兄弟之间的反目也闹过一次豪门分裂案,现在郭氏家族也趋于保守化。就连郑裕彤家族,都在转向更金融化和财务型管理,不再是李嘉诚当年那种孤注一掷式的商业冒险。
换句话说,李嘉诚要担心的,不只是儿子不靠谱,更是时代换轨。他们这一代人,是能靠豪赌成王的,但到李泽钜、李泽楷手里,这一套已经不灵了。
我查了下数据,2023年,李嘉诚旗下核心资产中,英国投资占比超过45%。其中包括英国水务、电力、铁路和通讯等基建资产。而这些资产的现金流固然稳,但增长空间极其有限。而且英国近几年频频爆出通胀、罢工和监管收紧等问题,李嘉诚这种靠租金吃饭的商业模型,其实正在变得不再性感。
老爷子想赌,已经没地方赌;想守,却发现守不住。
那你可能会说,他都97岁了,难道不该最担心身体健康?也许还该问问,找个比自己小四五十岁的女朋友,是陪伴还是风险?
我倒觉得,这些事李嘉诚早就看透了。你想,一个在香港地产、金融、能源、医疗全领域铺过牌的人,会在乎几针保健针、几段绯闻爱情?
他最怕的是没人能接得住这一盘棋。不是没人能坐上牌桌,是没人敢重新洗牌。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站在权力顶峰的人,从来都不怕死,只怕没人继承他们的秩序。
李嘉诚当然希望长江系能继续做那个冷静赚钱的庞然大物。但现实可能正相反:儿子们不是不孝,而是接不住这个节奏。资本市场的风向、家族企业的演化、公众舆论的预期,早就不是他当年能完全控制的了。
他也许会问自己一句:如果当年只给了他们分公司,现在会不会更轻松?
但你发现了吗,他们一次都没提那个最关键的词:交班。 #热问计划#
发布于:江西省广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