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秋季,年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年仅18岁,终于在权力与情感的交织中下定了决心,决定将功勋卓著的将领袁崇焕处死。袁崇焕因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卓越而备受民众爱戴,但最终却身陷囹圄。
袁崇焕被处死的现场极其凶残,清晰地印入了人们的记忆。《明史》中对这一惨烈的历史事件记载道:“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城百姓,从刽子手争取之。刽子手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间,由且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之。骨肉俱尽,只剩一首,传视九边。”这段文字不仅悲惨且生动地叙述了那一幕:围观的百姓们不顾道德与法律的界限,争相抢夺着袁崇焕的尸体,一时间如同疯狂,展示了人性的扭曲与绝望。
袁崇焕被冠以“叛徒”的罪名,经历了令人悲哀的凌迟处死,他的头颅被剁下,除了这一残留,其他的尸体则被围观者生食,令人不胜唏嘘。然而,上天似乎不忍见这一悲剧继续,上天给了袁崇焕一些怜悯。在他的头颅即将被展于边疆以示众的前夜,袁崇焕的旧部士兵佘氏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一头颅悄然盗出。这一行为无疑是冒着极大的风险,佘氏深知这意味着什么,他将袁崇焕的头颅秘密埋藏在自家位于现今北京广渠门内的后院。
展开剩余57%这名士兵在临终前留下了一个朴素而坚定的遗愿:希望后世的子孙世世代代都能够守护这位英勇将军的墓地。岁月流转,到了本世纪,佘家的守墓人来到了第十七代,现年79岁的佘幼芝便是这一代的守护者。她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责任,继续着这一神圣的使命。
佘幼芝说,佘家流传着一个长达三百多年的祖训:家族后代不得回到广州顺德的老家,必须留在北京为袁崇焕守墓;而且,佘家后代世世代代都不得做官,只有通过读书和崇尚明义,才能把袁崇焕的英雄事迹世代传承。尽管在她出生时,家中并没有明确告诉她长大后要守墓,但从小她便目睹父亲和伯叔们恭恭敬敬地为袁崇焕扫墓的情景,每到清明和春节,家族在祭祖时也会特别祭拜袁崇焕。
随着时间的推移,佘幼芝逐渐明白了袁崇焕在自己家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让她感到心灰意冷的是,她可能是袁崇焕墓的最后一位守墓人。她的儿子因车祸不幸去世,白头人送黑发的悲剧让她感到无比凄凉。每当有人来到佘幼芝的身边,谈及家族为袁崇焕守墓的责任时,她常常泪流满面。“佘家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如今儿子的离世让我感到守墓的责任更加沉重,想起这些,我不由得担心我们的家族是否还能继续守护下去。”她的声声叹息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深深忧虑与不舍。
发布于:天津市广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