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春,上海创智学院博士,最近在做一件特别酷的事——为老年人打造一个能理解、会共情、个性化的中文情感适老大模型。
乍一看,康春的项目,“偏离”了主流技术热点,却在这家成立仅一年的学院里,获得了全力支持和容错空间。在上海创智学院看来,这样“小切口”的创新,往往能够积累核心技术能力。
上海创智学院,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这是一所全新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致力于培养AI顶尖人才;它去年9月成立,如今才满周岁——一年,传统观念里只够一家科研机构完成框架搭建,而它却已经在AI的国际竞争中擦亮了自己的名片。
在12日的首届创智未来大会上,上海创智学院交出了“周岁答卷”:七项重大成果发布,涵盖认知智能、情境智能、具身智能、科学智能、基础设施等多个AI核心领域,其中不乏“首次实现”“突破国际难题”。这份亮眼成绩单,映照着上海创智学院从诞生之初就秉持的“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的追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AI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历史性时刻。AI的比拼早已超越技术层面,来到了国家战略竞争力的核心维度。美国通过芯片管制、技术封锁、人才壁垒等多重手段构筑“护城河”,中国面临的是不容有失的科技自强战。将AI列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的上海,肩负着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使命。上海创智学院的应运而生,亦是“排头兵”“先行者”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有力回应。
一年光阴很短,上海创智学院已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超常规”态势。其背后是上海举全市之力打造AI高地的战略决心,是一种全新体制机制的大胆探索——打破传统科研机构的编制束缚、学科壁垒和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价值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新范式。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机制创新,正是创智学院能够快速集聚顶尖人才、释放创新活力的制度基础。
AI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AI人才争夺白热化的当下,上海正以其独特的城市魅力与创新生态构建强大“引力场”。作为上海AI高地建设的重要支点,上海创智学院通过超一流的学术环境、前沿的研究方向和充足的资源支持,正在成为吸引全球AI精英的“强磁场”。这里既有对世界顶尖学者的引进,也有对康春这样青年才俊的大胆启用,更有着打通产学研用闭环的清晰路径。这种人才集聚效应,是上海在AI国际竞争中能否实现“领跑”的关键变量。
无疑,AI发展的高度决定着上海未来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这里呼唤像上海创智学院这样的“创新尖兵”——规模不必庞大,但机制必须灵活;历史不必悠久,但视野必须高远;学科不必完备,但交叉必须深入。这类新型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与高校、企业共同构成的创新网络,将成为上海AI高地建设的核心支撑,更是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
上海创智学院一周年的故事,令人骄傲,更令人期待——期待这种“超常规”的体制机制能够持续释放活力,期待这座“人才特区”能够真正培育出引领AI的“顶梁柱”式人才,期待上海的AI创新生态能够因这样的探索而更加繁荣。在全球AI的竞技场上,中国需要上海这样的先锋城市,上海需要创智学院这样的创新尖兵。唯有勇担使命、大胆探索,方能在波澜壮阔的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
孕育出“北斗七星”核心矩阵和群星态势的“模速空间”,已经成功举办八届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培育“顶梁柱”科技人才的上海创智学院……2025年来,上海和AI一次次共同“出圈”。我们希望,在上海创智学院、在模塑空间、在模力社区,能听到更多“康春们”的故事,一朵朵创新火花,定能汇聚成AI发展的燎原之火。
【延伸阅读】90后导师、博士CEO、机器人挑战世界冠军:上海创智学院“奇境”正生成
广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