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21时起,2025年沪上综合评价批次招生的11所试点院校陆续公布专业组校测资格线。复旦大学2025年上海市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面试入围情况发布后,请相关考生登录高校特殊类型招生信息服务平台查看本人情况。
截至7月4日上午8时发稿时,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学校均公布了各自学校的综评校测入围资格线及名单。
2025年,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东华、上财、上外、上大、上中医、浙大在沪实施综合评价招生,共计招收2200多人。
从今年沪上11所综评批次招生试点院校公布的专业组校测资格线来看,多所高校的综评入围资格线普遍上涨,尤其是“物化双选”专业组的校测线上涨更为明显,有的已接近600分。
【为何今年普遍上涨】
今年,沪上多所高校的综评校测资格线都有所上涨。
根据目前公布的校测资格线来看,比如:上海财经大学不限组、物理组、物化组的校测资格线分别为574分、575分、577分,较去年上涨5-6分;上海外国语大学不限组校测资格线为565分、563分,较去年上涨4-6分;上海大学物化组、不限组校测资格线为569分、566分,较去年上涨8-9分;东华大学物化组校测资格线为560分、557分,不限组校测资格线为555分,较去年上涨9-12分;华东理工大学3个物化组校测资格线为567分、571分、559分,较去年上涨4-8分,而今年不限组校测资格线为558分,较去年上涨7分。
今年上海高考考生上升至6.3万人,比2024年增长近万人。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从今年高考分数来看,今年高分段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因此各个学校的综评入围线都有所上涨。根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25年考生成绩分布表》显示,今年580分以上有4096人,比去年2684人增加1412人;600分以上有1250人,比去年714人,增加536人。
根据2024年教育部选考科目指引要求,高校绝大多数理工农医类专业提出“物化双选”的要求,因此,今年“物化双选”也是综评分数线上涨的原因之一。业内专家分析,原来“物化双选”的学生没有现在多,现在“物化双选”的考生基数变大,意味着报考的“分母”变多了,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部分物化双选专业组的综评分数线。
记者从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了解到,今年,同济综评继续面向上海考生开设更加优化的招生专业类,全面覆盖理工文医,学生选择多样、招生规模可观。工科试验班(信息与智能网联类)包含15个信息类相关专业,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新增升级“车辆工程”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依然通过“政治学、哲学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PPE)”进行招生。今年,学校新设人工智能拔尖班,并以“工程智能”为突破点,首批成立五大研究院,用“AI+”赋能学科专业,重塑课程体系。
作为综评批次中唯一的独立医学院校,上海中医药大学2025年综评入围资格线达572分,比去年增加8分,今年在秋招普通批次增加145个招生计划。其中,医学专业就增加61个计划。同时,在沪招生规模显著增加。比如上海专业组由6个增加至8个,其中4个专业组内单设专业,也就是直接“录取到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其新增的招生专业包括智能医学工程(医工创新班),这一新班以“智能技术+中医药学”为特点,依托一流科研平台与实践基地,配备先进智能医疗设备,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与实践机会,开展交流与联合培养项目。学生毕业后可投身科研机构、智慧医疗企业等,从事智能中医研发、数据分析等工作,助力智慧医疗发展。
【文科也AI】
不仅“物化双选”或“限物理组”的理工科专业综评校测资格线抬高,一些文科专业的校测资格线也有所上扬。专家分析,目前的新文科专业也紧跟社会需求,加入“AI”等科技元素,加大对考生的吸引力。
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名校,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文科获得长足发展,相关专业组分数线也随之上抬。基于传统优势学科的跨界支撑,上海交大2025年获批增设国内首个“人居设计”本科专业,打造未来人居设计教育的新范式。据悉,该专业注重与人工智能(AI)、数字孪生、空间计算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开设近百门跨学科前沿选修课程,涵盖学科交叉、技术前沿与创新实践三大方向。
交大设计学院院长阮昕表示,“在人工智能高歌猛进的时代,社会较过去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更迫切需要‘大设计师’。换言之,即设计通才与管理英才。学院在全国率先开设四年制‘人居设计’本科专业,正是与时俱进的战略举措。”毕业生既可进入建筑学、设计学及风景园林等跨学科硕博项目深耕学术,也可投身智慧城市设计、碳中和规划、数字孪生应用等国家战略领域或参与联合国人居署等国际组织项目。
同样,坐拥文科“老根”的复旦大学,也是“五指交叉抱拳”。比如中国语言文学系一直保持在文科专业组中的高分地位,在学校部署下开展“汉语言+AI”双学位、本研融通等教学改革。中文系语言学方向的双学位项目属于交叉学科范畴,学高数也学计算机。面对大模型可能因数据循环使用导致内容同质化风险,人文研究正推动语言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积极尝试传统学科优势嫁接AI技术前沿,深度参与语料库优化与文化价值引导。
今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总规模扩大2%-3%。学校在保持文科类专业招生规模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增加文理、文工交叉型复合型人才,专业是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比如,上外新成立的语言科学研究院,是一个集数据科学、脑科学、语言学于一体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从去年开始,学校全面开展“AI+”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开设AI相关课程 80门次,选课人数2500余人次。
作为商科名校,上海财经大学新成立的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上,新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今年启动首批本科招生工作,预计招生规模50人,预计至2030年本科招生规模达150人。
【“大门小门”互转】
其实,院校专业组作为“大类招生”,属于“大门”;而其下的具体专业,更为细分,属于“小门”。一些综评批次招生院校为考生缓解专业选择焦虑,“大门小门”可以满足条件二次互转。
上海大学就实行“按类招生”和“按专业招生”结合的方式:对于目前还没有明确专业方向的考生来说,“按类招生”按照理工、经管、人文大方向划分招生专业,考生可以大胆填报;对于已经有明确专业志趣的考生,可以通过“按专业招生”的方式,当下就做出心仪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在上大刚刚结束的2025年专业分流中,学生前四位专业志愿的满足率平均达到91%,可以说大部分同学都通过分流进入了心仪的专业。“一年前我填报了上海大学理工Ⅲ类,通过进校后的通识课程学习,以及与老师和学长充分交流,专业分流进入目前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习,让我找到这样一个融合计算机科学、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身为这届考生的学长,上大程同学分享表示,“通过第一年的缓冲期,为自己争取了更大的主动权。”
同时,灵活的学制也吸引了考生。比如,同济大学医学院设有“5+3+X”,也就是5年临床医学本科+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要培养“大医生、好医生”,优秀的学生还可以继续攻读临床医学博士(X),这一比例大概占到20%-30%。这些灵活的学制和“新医科”的方向,都增加了考生报考医学的热情。
当前,各招生院校基本都为学生设计了完备的转专业体系:一方面,设计了转专业制度,打破“一选定终身”的束缚;另一方面,转专业通道明晰,按类招生、按专业招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学生,都有通达理想专业的路径。
【其他批次天地广阔】
目前,高校招生工作还在进行中。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专家表示,高考综合评价批次的录取人数仅仅是整个高招部分中的很小一部分。综合评价批次志愿可填报4个平行院校专业组志愿,并按1:1.5的投档比例由高分到低分投档。
据悉,综评校测将于7月6日—7日举行,具体以学校公布为准。7月9日综合评价批次招生院校公示录取考生名单,“上海招考热线”网站开通综合评价批次录取结果查询。
对于入围考生,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提醒,综评校测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但也不必过分紧张,调整自身以最佳状态迎接面试。虽然在这个批次,约有三分之一的考生将面临退档,但考生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后续马上开始的本科提前批次和普通批次招生中仍有众多优质专业的升学机会,考生完全可能被自己满意的院校与专业录取。
广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