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点,苏州河畔的“跑野驿站”热闹了起来,存包柜嘀声作响,身着各色运动服的跑者在此交汇——这座不足20平方米的玻璃房子,悄然运作着一套“驿站经济学”:以精准的公共服务为“入口”,以活跃的跑者社群为“流量”,撬动运动装备、餐饮消费、文旅推广等连锁反应。
当城市驿站不再满足于单一身份,而是通过功能复合、业态融合、联名共创,变身为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斜杠空间”,优质的公共服务也就成了一种生产力。
一个空间,两种标签
九子公园内一幢玻璃房贴着两个标签,一个是蓝色字体的“九子驿站”,一个是红色字体的“跑野跑步驿站”。前者是服务周边居民和户外劳动者的传统驿站,后者是聚焦大众跑者需求的专业运动空间。
同一个空间,两种身份的切换,是如何完成的?
工作日傍晚6点前后,参与“跑野驿站”活动的跑团团长会收到来自“跑野”运营团队的临时开门密码,跑者们陆续在此聚集、交流、热身;待跑步活动结束后,团长再带领跑者们一同将座椅归位、清理垃圾,配合管理员完成空间复原。
傍晚,“跑野驿站”灯光亮起,跑者们换好衣服、存好包,在团长的带领下于驿站前热身。
正是这种“轻度叠加”的模式,让驿站摆脱了传统运营的时间制约,有了新的可能。
“过去市民驿站开放时间固定,周末和晚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南京东路街道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引入“跑野”运营后,驿站每周使用时长从40小时提升至68小时,空间利用率大大增加。
不过,多了一重身份,是否也意味着多了一份花费呢?
承担“跑野驿站”运营工作的是一家专业运动媒体“跑野大爆炸”,他们一直在寻觅符合品牌运动属性且稳定的线下空间,将线上的影响力“可视化”。于是乎,一个提供空间,一个提供专业内容和服务,二者一拍即合。
“跑野大爆炸”的工作人员小俞坦言,对他们而言,驿站的运营成本并不高。一方面,驿站内部基础设施完善,存包处、卫生间、空调等硬件都能匹配上跑者的核心需求;另一方面,媒体的号召力和信息触达能力可以精准匹配到相适应的人群,“我们的招募帖发出去两天,跑团的名额就满了”。
驿站的特色化运营吸引了众多相关品牌的关注,并提出合作联名需求。
于是,经过简单的视觉升级和功能微调,驿站就实现了新的空间赋能。例如,驿站的入口处新增了一块白板,各个跑团名称、配速、需求等都可以在此呈现;驿站的存包处和外立面都装饰了具有统一设计美感的明黄色海报,让驿站更显眼;卫生间增加一排挂钩,供换装时使用。
亮眼的色调让驿站的运动属性更醒目。
九子公园前期的更新改造也为其拓展运动属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公园与苏州河岸线打通后,跑者可以从驿站前的空地集合后直接出发跑到苏州河岸边。改造后的职工办公室也在驿站后面,管理员李师傅可以24小时维护空间的基本状况。
李师傅的工作间就在驿站深处。
目前,跑野招募了6个跑团,服务的跑步人群达数百人,驿站不仅给跑团带来稳定的人流量,也提升了跑团场景价值。FLYT跑团的团长就坦言,某运动耳机品牌刚赞助了跑团的周年活动,驿站与跑团的结合所带来的潜力正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小俞介绍,其他几个跑团也与运动耳机、运动装备品牌、食品饮料之间建立了良性的合作机制。
如今,九子公园与滨河空间完全连通,已经成为苏州河跑步网络的黄金节点,周边的四行仓库等文化地标,更为驿站赋予了文旅属性。
南京东路街道与跑野团队希望,未来能合作策划几场主题跑活动,比如结合四行仓库历史背景的红色主题跑,活动完成后跑者可以在附近餐厅聚餐,或参与文创产品体验,让跑步串联起文化、餐饮、购物等多个环节。小俞说,现在很多人是斜杠青年,跑野驿站就可以成为一个“斜杠空间”,将更多的资源、内容与具体的场景、人群进行链接,持续拓展驿站的可能性。
驿站的三种模式
在苏州河另一段,知名运动品牌亚瑟士(ASICS)与馆下1575咖啡厅的合作,则勾勒出跑者驿站的另一种可能。
在这里,跑者们不仅可以免费试穿新款跑鞋,跟着专属教练进行丰富的主题跑活动,还能通过扫码进行AI动态体姿评估,生成专属运动诊断报告,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线上课程,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健身。自去年4月驿站开放以后,驿站共服务市民超3000人次,对周边居民带动作用尤为明显。
驿站发起的沿苏州河6公里左右夜跑吸引了众多休闲跑爱好者。
对品牌方而言,这样的空间同样富有价值。一方面,跑者驿站是最贴近消费者的运动场景,能收集到最新鲜、最真实的反馈,让产品迭代更贴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伴随跑者成长的一定是城市运动文化的发展,从而为品牌带来更长期的增长。
在专属教练的带领下,市民们在驿站前热身。
另外,品牌的加入,不仅为驿站运营增添了运动属性,更注入了丰富的资源与创意。
今年7月,璐璐和伙伴们参加完12公里长距离慢跑活动后直奔大富贵,一人来了一碗冷面。这是亚瑟士的“好动碳水局”的经典组合,将跑步路线与周边的餐饮店联名打通,让跑者们能及时补充能量,也为周边的商家引流,实现“跑者受益、商家引流、品牌获客”的三方共赢。
据介绍,这场活动背后是对跑步后要及时补充能量的科学运动理念的传播。
当类似品牌主导的跑者驿站越来越多,它们就不仅能承担起空间支持、活动策划、内容服务的功能,也开始将跑步文化与在地消费相结合,成为地区商业的带动者。
不过,也有跑友坦言,自己参与其他品牌类强相关的活动时,有时会感到有些压力。“我会担心自己没有一双该品牌的鞋子,或者对品牌文化并不了解,这会让自己在社交中变得有些格格不入。”这种“圈层感”似乎也在提示品牌可以更注重其公益属性的宣传。
而在品牌主导型驿站之外,也有单纯的公共服务型驿站默默地为跑者们服务。
以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的水岸汇为例,其对跑者的友好度堪称“标杆”——淋浴开放时间为早上6点到晚上12点,男女各设有两间淋浴房,浴室内配备多层置物架;存包、饮用水、卫生间等功能则24小时开放,还有社区食堂和咖啡店,完全贴合跑者不同时段的运动需求。
不少跑友们将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作为他们跑步路线的起始点。
更有趣的是,跑友们发现,在距党群服务中心约600米处,还有一家运动品牌打造的RunBase,可提供跑鞋租借和体验服务。两个驿站形成“基础保障+专业服务”的组合——跑者可在水岸汇免费存包、淋浴,再到RunBase试穿新鞋,需求从“刚需”到“进阶”全覆盖。
不过,这类综合性公共服务驿站目前也面临一些实际的问题。
一方面,很多跑者不知道水岸汇具有存包、补给的功能,或者不清楚具体开放时间;另一方面,随着跑者数量增加,免费公共设施压力也逐渐显现。路跑博主Aaron就观察到:“相较于徐汇滨江的跑者数量,现有公共设施依然稀缺,在我发布的视频下已有跑者留言说淋浴需要排队了。”
目前,上海的跑步驿站似乎呈现三种模式:以徐汇滨江水岸汇为代表的“公共基础服务点”,主打免费、普惠,聚焦跑者刚需;以亚瑟士驿站为代表的“品牌主导专业服务站”,侧重专业体验与互动,链接多方资源;以跑野驿站为代表的“共创空间”,则既可依托政府硬件降低成本,又可借助不同品牌提升服务效率。
三种模式各有侧重,却也有着共同的愿望:在满足跑者基本需求的同时,更丰富、更专业,更可持续。
目前,跑野团队正与品牌方、管理方商讨反哺机制:联合举办活动时,从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公园清洁管理基金,在保持免费存包、基础换装等公共属性的前提下,为驿站增加新内容、功能与服务。
跑者的需求跃迁
其实,跑步驿站的蓬勃生长,并非偶然,而是包含着对跑者需求深刻变迁的精准回应——如今的跑步,早已跳出“锻炼身体”的单一范畴,转变为包含社交、情感、自我实现在内的复合型体验。理解这种需求变化,或许是解锁“驿站经济学”的关键。
《2025跑步圈层人群洞察报告》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国内跑步用户规模已超5亿,其中越野跑者、资深跑者等资深中产人群占比超半数,规律跑者占跑步人口比重最大,轻运动爱好者为主的城市泛运动人群,女性占比约六成。这个庞大群体要的不再只是“能跑步”,更是“跑得好、跑得美、跑得开心”。
美丽的夜景让苏州河路段成为不少外地跑友到上海的“必打卡路线”
对跑者而言,最基础也最迫切的需求,是“减少运动中的不确定性”。“以前约朋友跑步,光为‘东西放哪儿’就能纠结半小时——有人把包藏在公园树丛里,有人拜托沿街咖啡店照看。”资深跑者阿俊的回忆,道出了许多跑者的痛点。
而跑者驿站的出现,恰好为这份“不确定”提供了解决方案。
不过,这份“确定”要触达更多人,还需数字化助力。不少跑团团长呼吁:“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的小程序,汇总所有驿站的开放时间、活动日历,甚至实时显示淋浴间是否排队,不用再到处打听信息。”
类似的需求在国内已有探索。跑步线路网站分享Parco的模式或许值得借鉴:跑友可在平台发布路线测评,从驿站位置、卫生间分布、停车场信息,到跑道路面状况、周边交通,都能清晰查询。目前该平台已覆盖20个城市,收录地点数达500个,内测人数近千人。
与其他跑步记录工具相比,Parco更聚焦跑步的体验感和分享的乐趣。
Parco的开发者Loddit告诉记者,未来,网站也许还会结合城市特色标注线路亮点——比如沈阳的浑河景观、深圳的大沙河绿道、上海滨江的工业遗存、大连的星海湾跨海大桥、成都的立体跑道等,让跑者在规划路线时,既能掌握实用信息,也能充分感受不同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
当基础需求被满足,跑者的期待开始向更深层的情感与社交延伸:期待增设照片墙,展示往期跑团活动的瞬间,让新加入的跑友快速找到归属感;希望多举办新品试穿会、跑后分享会,在交流中获取专业知识;甚至盼着有一面“荣誉墙”,记录跑者的赛事成绩,见证彼此的成长。
一位女性跑友告诉记者,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跑步活动,以及驿站这个“物理锚点”,能让人在变化中找到稳定的联结。
跑野驿站的白板上也会留下互动交流的痕迹。
这种社交属性不仅温暖了跑者,也为“驿站经济学”注入了活力。数据显示,定期参与跑团活动的人,坚持跑步的概率比独自跑步者高43%;而运动品牌也发现,通过驿站组织的线下活动获客,成本比传统卖场低,且用户黏性显著更高。
另外,随着跑步人群的壮大,需求分化也愈发明显。据路跑博主Aaron的观察,如今的跑者可分为两大群体:便利导向型与体验导向型。
便利导向型跑者追求“跑步越近越好”——他们更愿意选择家附近的社区公园;体验导向型跑者则更“愿意为好线路买单”,他们会专程开车或坐地铁到徐汇滨江、苏州河畔,不仅期待驿站有完善的淋浴、咖啡服务,还希望能有主题跑活动,比如“滨江日落跑”“文化遗址跑”等,让跑步成为一种休闲生活方式。
Aaron在其账号“A哥跑起来”中分享的跑步路线也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分类。
Aaron自己就是体验导向型跑者的典型——七八年前去东京旅行时,他专程到皇居外苑跑步,还在周边的运动商店购置了全套装备。
未来,这种需求分化或许将直接推动驿站模式的细分:社区周边或许需要“小而精”的基础服务型驿站,聚焦存包、补给等核心功能;而黄浦江两岸、苏州河畔等特色区域,则适合打造更具特色的体验型驿站,融合文化展示、主题活动、品牌互动等功能,既能满足跑者的多元需求,也能成为城市的“运动文化地标”。
【专家对话 】让城市成为流动的“盛宴”
城市周刊:我们观察到苏州河畔的“跑野驿站”等新型服务点很受欢迎。您如何看待这种以跑者驿站为载体、发展跑步文化的模式?上海结合自身特点,有哪些国际经验可以借鉴?
励莹(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城市运营管理学院讲师):说到国际经验,东京皇居周边是一个比较好的样板。它不仅是跑步胜地,更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许多外国游客会专程去体验,并在周边的装备店消费。皇居外围一圈约5公里,沿途密集分布着十余家跑步服务站,提供付费的存包、淋浴、装备租赁和零售服务,不但精准解决跑者痛点,还形成了完整的商业生态。
日本跑步驿站可追溯至1990年代后半。当时,皇居跑步热潮兴起,市民马拉松赛事激增,迎来空前的马拉松热潮。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地区对“安全舒适跑步环境”的需求日益高涨。于是,设在车站附近或办公街区的“都市型跑步驿站”应运而生。
而东京代代木公园的驿站则与Runtrip软件联动,鼓励跑者参与社区活动,如每月跑步累计超过30公里的用户可获得免费饮品券,增加了跑者的参与感和积极性。驿站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将实体空间与线上App相结合,打造了一个综合性的跑者服务平台,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不仅促进了居民交流,也传播了地方魅力。
城市周刊:国际上的驿站很多由品牌主导商业化运营。我们该如何平衡公共属性和商业运营?
励莹:平衡的关键在于“主次分明”:驿站首先必须是一个安全、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其次才是品牌展示和消费场景的延伸。政府的角色可以从“运营者”转变为“平台搭建者”和“规则制定者”,即政府提供空间和基础设施,专业机构负责运营。
上海可以采用“政府+品牌+社区”混合模式实现平衡。政府负责提供基础服务(如卫生间、饮水设施),品牌提供专业服务(如淋浴、装备租赁),并通过赛事合作和训练活动服务周边社区,提升商业价值。在保障普惠性的基础上,可以推动数据共享与资源整合,共同开发特色跑步线路等文旅产品,并将其纳入上海旅游推广体系。
城市周刊:未来,跑步驿站有可能超越“跑步”本身,成为上海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吗?
励莹:未来,跑步驿站绝不只是一个“服务站”,而是会成为体验上海魅力与文化的“新窗口”。
要想打造新的城市名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一是深度融合文旅资源,打造统一的驿站品牌体系,如跑完一条驿站线路,集一个章,兑换一杯特色咖啡或文创产品,激发跑者的探索欲望和消费动力。二是打造标志性赛事IP,借鉴知名城市跑步赛事经验,以驿站为起终点或补给点的主题赛事,结合城市灯光秀等新技术手段,创造虚实结合的跑步体验。三是提供多语言服务,方便海外跑者,将驿站平台智慧化与国际化。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任何一个跑者,都可以像在东京、波士顿一样,在上海便捷地查询跑步路线、使用驿站服务,通过跑步深度体验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感受城市风貌与特色,在跑动中,收获一份流动的盛宴。
广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